生活化关注与艺术性表达论文

文书君 人气:1.67W

内容摘要:装饰艺术设计在各艺术院系都作为一种重要课程而开设,而目前大多的装饰艺术设计课程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为了获得真正不竭的创造“源泉”,应把装饰艺术设计教学引入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艺术性表达之中。

生活化关注与艺术性表达论文

关 键 词:装饰艺术设计教学 关注 表达

一、装饰艺术和装饰艺术设计课程

装饰艺术是伴随着人类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诞生的古老艺术样式。当先民们把有色的泥土涂在皮肤上,把骨头、石块、贝壳等串起来挂在身体上起就有了最初的装饰艺术,它是人类用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的一种体现。装饰艺术因各民族人民生存的自然环境、历史进程、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异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无论从其纹饰、形制、质地、制作工艺,还是从不同时代的审美风尚和时代艺术精神看,装饰艺术都深深地打动着我们。可见,装饰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样式和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是人类的审美追求和非凡创造力的表现,是人类对自然与人自身的关注与思考,并以此为原点的艺术的、精神的、创造性的表达。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装饰艺术也走向新的繁荣,在已有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的基础上,由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的时代审美风尚造就了新的装饰艺术。装饰艺术设计课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现在各专业艺术院校(系)的一门重要课程。有些院校将装饰艺术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开设,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对装饰艺术特点、装饰艺术的形式美感规律、装饰色彩、装饰材料技法等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并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做好准备。有些院校则将装饰艺术设计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从纵深的角度对装饰设计进行学习和研究。

二、装饰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较长时间的装饰艺术设计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感知到目前的装饰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就目前大多装饰艺术设计教学情况来看,存在以下几种主要的模式,即“本本主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等。

1.“本本主义”。表现为过分强调传统装饰纹样、传统图形(图案)的学习,把该课程引向仅仅对古代传统纹饰的临摹和复制,其资料大多来源于各种印刷品。学生在这样的课程里虽然对传统纹饰了解很多,但涉及面较狭窄,学生相对被动,没有多少思考和创造的空间,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时代和当今的文化背景。

2.“主观主义”。即把装饰艺术设计中的变形和主观处理的造型特点加以任意发挥,打着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幌子,无视现实生活场景,无视对象、无视装饰艺术的内在规律性,无视基本的视觉美感良知,主观臆造成分较大。

3.“教条主义”。表现为固守一些形式美的基本规律或把三大构成理论奉为不可动摇的原则,把装饰艺术设计的形式规律和三大构成当成数学公式一样的规则加以套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装饰艺术设计教学过于呆板、教条,脱离了以具体事物和客观对象的灵活表现和装饰的应用性与材料技法的多样性这一事实。

4.“形式主义”。表现为为了教学的便利和操作上容易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把装饰艺术设计教学局限在装饰绘画这一单一的形式里,使学生仅在平面里作一些单一技法的描绘,而忽略了装饰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材料技法的丰富性以及装饰应用的广泛性。 尽管这些模式在教学中从不同的侧面让学生掌握了装饰艺术的一些知识和技能,但结果却是在教学中,要么是固守传统而忽视了装饰艺术材料技法和审美趣味的与时俱进,要么就自由得无所依凭,使课程脱离学生的知识结构,也脱离了现实生活的艺术源泉;或者说脱离了基本的视觉良知和基本的审美规律;或者在某一框架内作单一样式的要求,把课程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视野里。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和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使学生的所学与自己身边的人、物、事及其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几乎没有联系,有的只是与生活不相关的图像仿制。

三、对装饰艺术设计教学的重新思考

1.装饰艺术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对各种不同的装饰设计的实践事例和现象世界的分析方式来进行,从表现对象、表现技巧、材料质地色彩运用、构成关系等各个方面进行讲解。 装饰设计其实是很宽泛的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也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模式,虽然有很多教材及现有的教学成果可以作些参考,但如果一来就给学生讲成套的`概念、规律、理论是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何况也没有任何一套的装饰艺术理论,可以完全概括所有装饰艺术的多样的、生动的表现形式。 “现代装饰教学不是一种师长传递,教学的目的不是传授固定的、稳定的、抽象的,一劳永逸的装饰艺术和技术,而是通过列举,分析不同的装饰艺术的实践事例,改变学生的思维,开阔眼界,激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探寻和创造。”四川美院的朱小禾老师在他的装饰艺术教学笔记上写道:“什么是现代装饰艺术,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列举装饰艺术的经验事例,而不能用理论原理来回答……对任何理论和形式原理的怀疑、迷惘、困惑是有益的,这能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装饰艺术理论方法都是个别的、局部的、暂时意义上的,这会使学生抛弃任何种类的教条主义,抛弃想获取一劳永逸的、稳定的装饰艺术知识和技艺术的不切实际的奢望。对学到稳定、普遍的装饰艺术知识和技术的失望会造成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会形成积极性的源泉,会刺激学生去主动探寻、实验装饰艺术理念和技术。”可见,让学生见到实践事例是装饰设计艺术教学的关键环节。

2.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装饰艺术的实践事例和现象世界,自己去发现感兴趣的“话题”,进而学会去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自己最感兴趣的材料和表现技法,并试着努力去表达自己的这种关注。 几乎所有的伟大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所有伟大的创造,都是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对生活的真情体验。即使是基础教学,不应只是机械的、教条的。要教会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热爱现实世界、体会现实情感,然后产生表现它们的愿望,通过不同的方式去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既不能在脱离现实生活场景、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凭空想象,无病呻吟,也不能把已有的图像符号任意切取、胡乱拼凑。

3.引导学生学会切实地、深入地关注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试图从现实生活中去挖掘“素材”,并选取自己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或许,这才是创造力培养的正确方式,我们的创造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源泉;否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就只有目前艺术与设计领域里的“Ctrl+C再Ctrl+V”的所谓创新。这样的创新是没有深度体验和真实感受的,所以其作品也没有多少力度来打动人。 有真正的题材来源,有自己感动的素材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创造。只有这样的方式,才会培养出与时俱进的,真正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也是我们目前教学中所缺失的环节。

四、装饰艺术设计教学实践

(一) 关注

列举分析实践事例——被动关注 课程开始,应让同学看很多的装饰艺术作品,尽可能多的对学生进行实践事例和现象世界的列举和分析,这些事例与现象还可以是相互冲突的、对立的反例作品,以产生差异和冲突。当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话题引到对现实的关注和联系上。

2.寻找与发现——主动关注 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实践事例,让他们去找图片资料和实物资料,深入学校附近的大型艺术广场和较大规模的经营装饰艺术品的商店,以及生活现实中,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装饰艺术品和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关注就能使他们带着与以往不同的眼光和心态去看、去体会、去发现,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必然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审美取向主动去深入体会他们所看到的作品和事物。这个过程是为了实现学生们的被动关注向主动关注的转变。

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们以极大的兴趣和极高的热情投入进去,从艺术作品到超市物品的包装,从印刷品到服饰、时尚用品等都给予了全方位的关注,从题材到表现技法、材料特性等都有了深入的体会。这种关注是发现性的、深刻的,而且这种体会是个人的。至此,让学生去完成了现实涉及的关注阶段。这个阶段又是主动的、自然而然的过程,他们同时自然地产生了想表达的种种冲动甚至渴望。

(二)表达

1.交流与对话——口头并结合文字表达

接下来的课程,教师要和学生们一起完成。可以先组织一个交流活动,在活动中老师以对话者而不是教授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谈及装饰这一课程,因为有了早期的充分准备,不必担心同学们没有话说。每个人面对全班学生来谈出自己的认识和下一步的打算。老师总是在其中不失时机地鼓励着、引导着。把一些知识和评价及可行性加入进去,这样就再一次地把第一阶段的一些事例分析与学生自己的看法结合了起来。其实就在这时,学生们在自己谈话过程中,表达就已经不知不觉开始了。这种表达尽管还没有到具体的“作业”里,但这一过程是一种深入的思考,是表达的有效准备。为了达到先前定位的“现实涉及”,让学生们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生存状态给予关注,最后还要求学生就自己的关注和结合本课程的作业写出“文案”。这样,就由非正式的、随意的口头表达,转到正式的、严格的、深入全面的文字表达,从而为自己的创作做好了准备。

2.试验和实践——装饰的表达

让学生在自己的“文案”基础上进行创作尝试,教师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让学生大胆试验,尊重他们的选择。因为已经有很多的经验事例存在于他们的头脑中,学生们的尝试不会走得太远。在此过程中,老师仅提出可能性建议和拿出相对类似的事例,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所以,学生们都以自己的关注和取向为出发点,以自己熟悉的材料技法为手段来完成自己的作品,可以是绘画的,也可以是拼贴的,也可以是雕刻的等不同的样式。这样保证了学生作品样式的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是建立在个人体验与个人能力的基础上,所以这种表达既是真实的,又是可以实现的,而且还可以是深刻的。的确,这样的教学是辛苦的,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学生是积极的、热情的。对老师而言,学生的热情反应肯定会调动教师的更大投入。

3.作品的展示与论文

作品完成后,给学生们做一个教学展览,并要求学生用很简短的文字点题,这样既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也产生一定的压力,这两种因素都会促成学生去努力把自己的事做好,包括后期装裱、展示效果的营造等。

最后还要要求学生写出相关的论文,或者叫做心得体会,这样学生就会再去看书,再去总结,从而把认识提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

从整个课程所产生的效果和可以预见的影响来看,该课程的思考与实践在理论上是合理的,在实践上是可行的。从教学的过程与成果来看,总体上是较为成功和有效的,操作性也很强。这样的教学会对学生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技术手段等产生较直接的影响,对他们设计理念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很有好处。

结语

关注与表达——装饰艺术设计教学的现实涉及与延伸。

装饰艺术设计不是对已有的装饰元素进行仿制和再加工,教学也不是使学生在老师的强制下对已有视觉符号的被动模仿。那种“限制在先”的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合现代思维。装饰艺术的种种经验事例其实已远远超越了具体的、所谓的艺术原理和装饰理论。

把学生从对装饰的“先期”认识拉回到现实之中,让他们对自己熟悉的生活和最关心的事物投以深层关注与思考,以期有表达的渴望。

艺术性表达不只是变形,不只是对骨格、形式、构成等抽象的教条“美”的寻求,而是对生活所关注的自然而然。表达是自由的,发自内心的,才可能是真实的。对装饰艺术制作程序的严格控制,对制作工艺的严格要求使之最大化地修正、完善自己的表达。对材料的敏感,对视觉质感的体现从而实现表达的丰富与准确。现代装饰艺术只有具备实验性、超前性的语言运作,才可能对安于惯常语言模式中的人们造成强大的刺激。实验性、超前性,只有依赖后效的强度判定。

想法的实现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如何使装饰艺术设计教学对以往超越,如何让学生尽力去实现自己的想法,装饰艺术设计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朱小禾.实践事例胜于理论原理.当代美术家.2003年第1期.

[2]唐星明,甘小华编著.装饰艺术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