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和类型

文书君 人气:8.75K

儿童孤独症的早期特征

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和类型

1、出生:没有特征。

2、3-10 天:没有明显特征。

3、4-6 周:常哭闹,但并不是由于有需求。

4、3-4个月:不笑或对外界逗引没有反应,不认识父母。

5、6-7个月:对玩具不感兴趣,别人要抱他时,不伸出手臂。举高时身体僵硬或松弛无力,不喜欢将头依偎在成人身上,没有喃喃自语。

6、10-12个月: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独处时呈满足状。长时间哭叫,常刻板行为(摇晃身体、敲打物品等)。拿着玩具只是重复某一固定动作。与母亲缺乏目光对视。对其他人不能分辨,对声音刺激缺乏反应(象耳聋),不用手指人或物品,不模仿动作,语言发育迟缓(发音单调,不模仿发音)。

7、21-24个月:睡觉不稳,有时甚至通宵不眠。不嚼东西,只吃流食或粥样食物。喜欢看固定不变的东西,有刻板的手部动作(如旋转、翻动、敲打、抓挠等)。肌肉松弛,常摔倒。缺乏目光对视,看人时只是一扫而过即转移别处。没有好奇感,对环境的变化感到不安或害怕。可能出现学舌,但迟缓。

少儿孤独症的症状与特点

1、孤独离群,人际关系障碍

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

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

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不粘人,把父母视为“生活的工具”,要吃什么东西才去拉妈妈的手,而不是“情感对象”,平常没事就不理妈妈。随年龄增长,有些会在人际关系上有所进步,但仍表现出对“人”不感兴趣的特征。

2、言语障碍沟通困难

患儿言语很少,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咬字不清,说话速度太快,音调太高或太低。说个别字词、而不说完整的句子。仿说现象明显,如背诵诗歌、广告词,或重复他人的问题。难以交谈,如被动回答,答非所问,重复提问,话题单一。称代词错用,常常是不用人称代词,“我”与“你”混淆。

不使用眼神传达信息或感情,眼光常飘忽不定。不会用手势、表情、身体动作与妈妈或其他人交流。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窄,行为刻板重复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对亲人或生人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不懂得应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摆放或摆弄方式。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

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固定的“使用方法”,例如:斜眼看人,走路踮脚尖,玩自己的声音(叫、笑、自言自语)用手摸嘴唇、耳朵,玩手指、拍手、跺脚,身体前后摇晃,原地转圈等。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儿童孤独症的类型

1、无语言:通常会被认为听力有问题或是失语症 。

2、立即仿说:包括有弹性的仿说和没有弹性的仿说。有变化、有弹性的仿说被视为自闭症儿童有表达沟通的意图,而没有弹性的'仿说被视为不具有沟通的意图。

3、延宕仿说:在一段时间之后喋喋不休地重复某些字、成语、句子、整首诗或是歌曲,同样也会有沟通性或是非沟通性之分。这种行为通常与情境、压力有关系。

4、说话不带感情:只是在告诉你,而不是和你谈话,也没有一般人说话时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特性。

5、无法掌握音调、音量:说话时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机械化,无法通过语音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来表现情绪或是感受,也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6、字义无法变化:如学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读音。

7、代名词反转:“你”、“我”、“他”等代名词有混淆的现象。

8、不清楚肯定与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较少使用甚至不会使用“是”或“好”。

9、文法结构不成熟:会使用自己的语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触的人才了解其语言所隐藏的涵义。

10、很少发问:除了强迫性的行为表现外,他们很少会提出问题来发问。

11、固着性:不管情境的变化,重复的念着某句话。

12、不会使用因果性的语言:如因为、所以、因此、如果等词汇。

少儿孤独症是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交流沟通甚至智商的行为,需要家长重视并作出及时的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