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外国哲学学科介绍

文书君 人气:4.19K

外国哲学学科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外国哲学学科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外国哲学学科正式建立于1961年,在庞景仁先生和苗力田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教导和指导下,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我国外国哲学研究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外国哲学学科目前已培养出由中青年学者组成的充满活力的教学与研究团队,既重视学术研究,也强调各层次的翻译和教学,取得了多个方面的重要成果。本学科在保持原有优势领域的基础上,将研究方向逐步扩大,涵盖了外国哲学的绝大部分领域,其优势方向在古希腊哲学、近代早期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英美分析哲学、当代法国哲学、当代德国哲学、政治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取得了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成为我国外国哲学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之一。本学科拥有博士点、硕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外国哲学教研室简介

外国哲学教研室目前由10位教师组成(包括兼职教授冯俊教授),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是一支训练有素,结构完善,梯队合理,富有活力的教学研究团队,具有年轻化、国际化的特点,研究方向涵盖了外国哲学的大部分领域。“西方哲学智慧”课程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外国哲学教研室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教师简介

(1)张志伟,男,1956年12月生,哲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常务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研究方向西方哲学。主要代表作《康德的道德世界观》,主编和编写《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十五讲》等教材,曾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称号,第四届吴玉章优秀教学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国家精品课程和北京市和国家教学团队。

(2)冯俊,男,1958年1月生,哲学博士,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方哲学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曾任哲学院院长。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副理事长。代表作有:《开启理性之门——笛卡尔哲学研究》,《法国近代哲学》,《当代法国伦理思想》,《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行走于教育与哲学之间——冯俊教育讲演录》,《从现代走向后现代——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冯俊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二等奖(2006),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

(3)欧阳谦,男,1958年生,贵州贵阳人,哲学博士,外国哲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专业方向集中在当代欧美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兼职有中华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主要讲授《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导论》、《西方哲学问题研究》、《西方哲学专题研究》、《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等课程。主要著作有《20世纪西方人学思想导论》(专著)、《人的主体性与人的解放》(专著)、《西方哲学问题研究》(研究生教材),《西方哲学智慧》(本科生教材)等。

(4)韩东晖,男,1971年生,哲学博士,1990-2000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现任哲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领域为近代早期哲学、分析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11届青年教师基金(2007)、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2006)、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等奖励。著有《天人之境——斯宾诺莎道德形而上学研究(2008),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哲学在线”建设。

(5)聂敏里,男,1971年生。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任教于外国哲学教研室。现为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希腊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在前苏格拉底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方面有专门造诣,开设有多门研究生专业课程,并长期教授研究生古希腊语,发表论文多篇。曾获第九届霍英东奖教金青年教师教学奖(2006)。2005-2006年,获希腊奥纳西斯基金会邀请,在希腊克里特大学哲学系访学。

(6)张旭,男,1971年生。1999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留校任教。现为外国哲学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法国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二十世纪德语新教神学问题》(2009年即出)、《卡尔?巴特神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曾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

(7)林美茂,男,1961年生,毕业于日本爱智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术领域包括古希腊哲学,日本哲学,公共哲学。学术兼职有日本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爱知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哲学会会员,中华日本学会理事。著有《灵肉之境——柏拉图哲学人论思想研究》(2008)。学术论文有“哲人看到的是什么?---关于柏拉图哲学中‘观照’问题的辨析”、 “全球化视阈中公共哲学的构筑---以日本的公共哲学研究为中心”等多篇。

(8)周濂,男,1974年生,1991-1999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兴趣包括政治哲学、伦理学、语言哲学。著有《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三联书店哈佛燕京丛书2008),论文、译著多篇(部)。

(9)马琳,女,1970年生,云南人,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院哲学博士、博士后。现为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欧洲大陆人文主义哲学、维特根斯坦、中西比较哲学、女性主义哲学。代表作有:《海德格尔关于东西方对话之思:期待事件的发生》(Routledge,2008)、“海德格尔关于‘与东方的神秘关系’的言论探讨”(《英国现象学学会学刊》39(3): 275-292,2008)、《置疑哲学起源于希腊之说》(《学术月刊》2007年,2:46-52),“所有的一切都必须翻译过来:列维纳斯的意义理论”(《中国哲学季刊》35(4):599-612,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