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堰说”可以休矣

文书君 人气:1.25W

论文关键词 :都江堰是蜀堰 秦史不记都江堰 郑国渠 应劭作俑秦守说 史记、汉书将都江堰修建放在古蜀国时代

“秦堰说”可以休矣

论文提要:都江堰并非战国末年秦国所修,而是古蜀国时代,距今三四千年前所修

‘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全中国高中以上的人,以及全世界喜欢中国的老外,都知道吧?这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传记,几十年来一直是高中语文课中的篇章。从这篇传记可以知道:<<史记>>作者司马迁对秦昭王了如指掌,他对秦昭王的言行音容的描写,将一个贪婪`、自私、蛮横而又不守信用的王者小人形象留给读者,此外<屈原列傳>、<鲁仲连又义不帝秦>等史籍反映出的秦昭王的丑恶嘴脸,也令几千年的读者,对秦昭王产生鄙夷,仇恨之情。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向秦王上《谏逐客书》的直接原因是,秦王驱逐为秦国修工程郑国渠的客卿郑国,从而一并驱逐其他客卿。既然当时秦派出的官员正在千里之外的都江堰大修水利,为何同时在秦国本土修水利的工匠郑国却要被驱逐并杀头呢?太不可思议了。重视蜀地水利却反对秦本土水利,可能吗?后经郑国和大臣们握理力争,秦始皇才同意已修一半的郑国渠继续修。

除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外<<史记>>还在其他篇章,如<<秦本记>>、<<六国年表>>等文章中,用几千字描写秦昭王,甚至包括秦昭王时代的一些小事。如汉中守任鄙卒等,都有记载,而洽洽在比秦修长城还要伟大的秦修都江堰一事上,,司马迁只字不提,司马迁写秦史,资料抄于<<秦记>>,今天,我们翻遍秦史,找不到半个字说秦修都江堰一事,在第一个记载都江堰的中国水利史专著<<史记。河渠书>>中,亲自到过都江堰的司马迁把都江堰的开凿年代,排列在夏禹之后,春秋之前,而。并非秦代。

司马迁去世后300多年,有一个人名叫应劭,是东汉末年桓灵时代的山东泰山太守,他并未到过四川及都江堰。他曾经屠杀黄巾起义农民数千人,又俘虏起义农民的家小老弱几万人,因而升官。并非史学家的应邵,是秦堰说的始作俑者,他在其志怪小说<<风俗通>>中,首先提出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该书亡佚,约成书于公元197————204年,后人有辑佚)

对于应劭首倡的’秦堰说,历来有史学家文化人表示怀疑,东晋的蜀州(江源,今四川崇州市)史学家常琚在其史学专著<<华阳国志。蜀志>>>中,就用曲折的方式,否定了秦昭王修都江堰之说。常琚在其<<蜀志>>>中抬出一个上台第三天就死了的秦孝文王,说’’秦孝文王使李冰为蜀守,三天内,除去登基大典,生病延医,驾崩,出丧等,根本上没时间完成一位封疆大吏的推荐,考察,选拔,任命,下诏,谢恩等漫长复杂的程序环节。作为专业史学家,作为都江堰本地人,常琚这样与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的提法唱对台戏,其良苦用心是:要让后世的细心的史学家从中发现矛盾与蹊蹺,从而让后世的细心的史学家来完成推翻秦堰说的使命。都江堰本地人常琚的说法,肯定比没到过四川都江堰的应劭的说法可信。

然而,由于虚拟的秦昭王修都江堰的说法在东晋已成气侯,致使常琚也不敢正面向秦堰说挑战,只能以一个上台第三天就死了的秦孝文王来架空’’秦堰说’’。

从魏晋以降,蜀人为抵制`淡化秦堰说,又造了一个神通比所谓的秦守李冰更广大的治水之神————二郎神。在四川,在都江堰,二郎神在民间的信仰与崇拜,长期千多年一直压过秦守李冰,出现了清末四川巡抚崇实所叹的’’子掩其父’’现象。。唐。杜光庭<<青城记>>,将凿都江堰之功,归于大禹,而不言所谓的’’秦守李冰’。

据清。乾隆<<灌县志>>>(都江堰市原名灌县)载:疏江亭,又名导江亭,在治西二里。相传大禹导江于此,后人有碑尚存。’’明。杨升庵<<游疏江亭观修都江堰诗>>写道::井居需养非秦政,作堰淘滩是禹神,明确将修都江堰的功劳,归之古蜀先王大禹,而非是秦王朝的政绩。。清。嘉庆年间,都江堰由谁开凿,之事,再起争议,后来咸丰年间,成都水利的司马粟公将<<尚书。禹贡>>上歌颂大禹治水的名句蔡蒙旅平,和夷底绩用斗大的字,刻于二王庙内最显眼的位置,至今犹存。清人胡渭<<禹贡锥指>>中,明确否认秦守李冰穿成都二江,而将其事归之大禹。

1943年,有一些史学家在<<说文月刊>>三卷九期发表文章,质疑秦堰说考古学家卫聚贤说;现在成都一带,标明为专修河堰的工人,都是羌人灌县都江堰的修堰,亦多用羌人。可见羌人蜀人,作为大禹后裔,早有治水修堰的传统。黄芝冈教授在<<大禹治与李冰治水的关系>>中说:李冰即古蜀国国王鳖灵(令),鳖灵合呼即为冰。,冰亦即<<山海经>>中的水神冰夷,而非秦昭王派出的’秦’守冰’’。

川大教授蒙文通在<<成都二江考>>中说’’:蜀土有二江,其来旧矣!’’,认为成都二江早在秦昭王派人来“修堰”之前就存在,而决不是秦昭王派人来修建的。此外,蒙文通《巴蜀史的问题>>、喻权域<<宝瓶口和江沱是李冰之前开凿的>>`魏达义<<成都平原古代人工河流辩解>>,郭发明<<鳖灵治水试析>>,剑虹<<岷江水利与巴蜀繁荣>>等论文,都对’’秦堰说’’提出了怀疑。

1982年,笔者在<<科学研究>>发表论文<<李冰是秦守吗?>>,1987年,笔者又在<<阿坝师专学报>>发表<<李冰应是春秋时蜀国国君考>><<李冰是秦守吗?>。>的内容摘要在当年的<<史学情报>>,<<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等刊物转载。2000年,成都金沙 古蜀国文明遗址出土,为怀疑秦堰说的学者们提供了物证,此外,笔者进一步查找了大量史料,以充实论据。。2004年5月,央视拍摄都江堰专题片<<水神>>,采访笔者,笔者在<<水神>>片中简述了李冰是古蜀国国王开明,二郎神是古蜀国的开山祖宗蚕丛王(纵目人)的观点。当年8月该片在<,<见证。发现之旅>等栏目多次播放。该片的对话旁白还在央视网站发布。介绍笔者李冰是古蜀国王的观点。假如“秦堰说”是正确的,则秦修都江堰与秦修郑国渠是同时的,同时的两个工程,都江堰比郑国渠名声、规模和功效都大得多,而且都江堰至今还在发挥效用,郑国渠则已湮灭不存。为何秦史上用140多字详细叙述秦修郑国渠并6次出现“秦”字,却只字不提秦修都江堰?‘秦烧天下书,诸候史记犹甚’、‘史官非秦纪皆烧之’,秦纪不但不烧,而且要大肆宣扬,按理,秦修都江堰的功绩比秦修郑国渠大得多,秦纪应当用超过郑国渠的140多字,来表述秦修都江堰才是。秦史以官为本,重官轻民。作为秦的封疆大吏的郡守李冰,应比平民水工郑国在上史书时更优先。可是,翻遍秦史,多次多处提到秦用郑国修渠,却只字不提秦修都江堰。为什么?因为秦根本没派人来修都江堰。难以置信的是,秦王一边在派出秦国的水利专家去外国修水利,一边又在聘请外国韩国的水工郑国到秦国修水利,一个贪婪无赖不讲诚信的秦昭王,一个舍不得钱物在秦国本土修郑国渠的秦昭王,会大公无私,会舍得出钱去蜀国修水利工程吗?

古今中外建置城市的一个必要前提是,在古代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电动车。。。。。,舟船便是常用快捷的交通工具了。成都曾多次出土3000多年前的船棺,说明那时成都己普遍行船。行船的前提是有河流湖海。成都本无自然河流,只是李冰在成都开凿了人工河二江之后,成都才有了河流。《史记。河渠书》说,冰“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以行舟,有余则用溉浸”说明人工河的首要目的是交通,其次才是溉灌。2000年,成都金沙古蜀国文明遗址出土,该遗址和成都平原另一处古蜀国文明遗址三星堆一样,雄辩地证明了早在秦灭蜀之前,蜀国就是交通便利农产丰腴的天府。2005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决定以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图案,原封不动地作为‘中国遗产’标志,同年,以金沙遗址为基础的大型歌剧《金沙》进京演出,轰动全球。金沙的数千件金器、玉器青铜器牙雕、木器、陶器绘画漆器等图像令人叹服,令人照搬复制摹仿。

能创造那样灿烂文化的古蜀国人应当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水用吧?要吃饭必须种水稻,种水稻必须有灌渠,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成都平原上的灌渠,是在金沙文明时代就有,还是在一千多年后的‘秦昭王’末年才有?如果是后者,将无法解释‘水利是的命脉’的定律。没有都江堰水利水利工程,则不可能有金沙文明和三星堆文明

假如都江堰水利工程真的如应劭所说,是秦灭蜀之后60多年,才由秦昭王派人来蜀修建,那么,从秦昭末年上溯到周代、商代、夏代,四川盆地成都平原的人民都不吃大米饭,不种水稻,不穿衣裳,不种桑柘,不行舟楫,不运商品,而要饿着肚子,光着身子苦盼两千年后由几千里外的秦国的昭王派出救世主来修建都江堰,来开拓天府?

事实上,天府早在秦昭王之前很久就存在,司马错在劝秦惠王灭蜀时,就说蜀国是天府,,可以利用天府丰厚的物产财力,浮江伐楚,进而夺取天下。事实上,秦昭王27年(前280年),秦将司马错’因蜀攻楚黔中,拔之、秦昭王30年(前277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这些利用蜀国物资伐楚成功的前提是:蜀国必须是富饶的天府。而天府的形成,是都江堰带来的。所以说都江堰是早在秦灭蜀之前就存在着,都江堰不是秦堰,而是创造了辉煌的金沙古蜀文明、三星堆古蜀文明的古蜀国本土人民修的蜀堰。按应劭说法,则司马错、张若浮江伐楚时,成都还没有二江,没有都江堰,秦军拿什么浮江?难道战船在陆地行走吗?能创造出金沙太阳神鸟金箔的古蜀国人民,要穿衣裳吧?制衣要栽桑养蚕吧?而栽桑养蚕的发明人,正是古蜀国人。蜀字象形,象一条夸张目(眼睛)的蚕虫,古蜀国开国之王蚕丛王,正是古蜀国先民图腾崇拜的对象。黄帝为什么要娶古蜀国的嫘祖为正妻呢?因为古蜀国人善于种桑养蚕。缫丝织帛。古代成都又叫锦城,即缘于此。

那么,为啥应劭以志怪小说形式出现的‘秦堰说’能掩蓋《史记》将都江堰开凿时代放在夏禹之后,春秋之前的正确表述呢?因为《史记〉严肃,一丝不苟,因为‘秦堰说’裹着花稍的糖衣。古人云:‘言之无文,其行不远’,在文肓众多的古代中国,大多数人不能通过读史书获得知识,只能口耳相传。一个说法,要流传广泛,流传长久,必须有文彩有离奇、有世俗味儿。笔者2005年游镇江,问当地人辛弃疾〈北固亭怀古〉写的北固山在哪,路人皆不知,我改问甘露寺在哪,行人都知道,其实甘露寺就在北固山,因有皇叔招亲,龙凤呈祥的传奇色彩,所以一般人都知道。笔者在都江堰问行人,知不知道清朝主持维修都江堰的官员丁宝祯,行人都不知。笔者改问宫保鸡丁,行人都知道。其 。这就是司马迁将’蜀国守冰’省写为’蜀守冰’的原因。

《〈史记〉》之后,《〈汉书〉》是第二个记载都江堰的。《〈汉书。沟洫志〉》全文照抄《〈史记。河渠书〉》,只是在‘冰凿离堆’前加一李字。李姓在古蜀国是大姓,开明王就姓李。从《〈汉书沟洫志〉》看,李冰凿离堆,穿二江‘(即凿都江堰)也是在夏禹之后,西门豹之前,在商周时代。与成都金沙古蜀文明遗址所反映的时代吻合。成都金沙古蜀文明遗址的重见日,雄辩地证明天府的形成,决不是秦昭王末年。早在公元前337年苏秦在劝秦王灭蜀时,就盛称蜀是天府,是沃野。后来秦将司马错再次以蜀古称天府为理由,力劝秦惠王出兵灭蜀。他说’得其(蜀)财,可以‘缮兵’。公元前316年秦灭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战国策。秦策〉》)天府为秦统一天下立了大功,有功不显。应劭一句戏说的话,就把开辟天府的功劳也拱手献给秦王了。强秦在军事上很行,但在科技上上不行,不然,他为何要到外国聘用水利专家郑国呢?开凿都江堰,开拓天府的古蜀国人民及其君王开明的功劳被应劭掠去,馅媚军事强秦,蜀人所修之蜀堰,被打扮成‘秦堰’活天冤枉!千古奇冤!天府人民,不应永背黑锅,在此成都金沙文明遗址轰动全世界之际,在此成都金沙文明遗址的金器图案成为中国遗产标志之际,在此古蜀国文明、江源文明重见天日之际,恢复李冰古蜀王身份,把虚假的秦堰还原为真实的蜀堰,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皇帝的新衣——‘秦堰说’可以休矣。 。

TAGS:秦堰